第三十三章 开始推行义务教育-《皇帝群吹逼的我,成了课本神秘人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京都,应天,猛然发生了改变。

    两处所在直接新增一千所学堂,所有满六岁不足十二岁的孩童必须强制入学,学堂提供饮食,以及一切物资,无须个体承担,所有人不得阻拦。

    好吧,也没有人阻拦。

    如果是十二岁以上,也许还有人反对,毕竟这可是一个劳动力。

    然而却是六岁以上,十二岁以下,这些孩童只能消耗粮食,而无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,此刻大明不仅仅教导,还能够提供餐食,如何选择已经不用多说了。

    而此刻两京,特别是应天,经过了老朱几十年的治理人口早已爆发了。

    洪武二十六年(1393),编户有163915户,1193620人,到达永乐时期,人口进一步增长,加上隐户起码超过了一百二十余万。

    百万级的人口,每年的新生儿更是一个恐怖的数值,事实上应天已经饱和了,所谓“城中无隙地,市场必须建在城门之外。

    新建的一千所学堂,其中应天就占据了七百所,而这七百所仅仅只是不到三天,招收的学员就已经超过了十万,夏原吉不得不下令再新增两千所学堂,应天增加到了两千所,京都一千所,同时将老师的资格扩充到通过县试的学员。

    当然这些通过县试的人员并没有直接授予官职,而只是代理,来年若是能够通过考核自然可以转正,若是通不过也可以继续留任,但是不会有官职。

    不过哪怕是这一点,也让老师的人员直接从三万递增到了十万,有了十万人,这一种铺展才得以继续下去。

    然而这消耗也是极为恐怖的,不过三个月,所耗纹银就超过了上千万两。

    没错就是上千万两。

    这样的数值要是放在永乐十二年之前,足以让夏原吉跳脚,要知道永乐十二年之前年,每年财政收入仅为3000万石粮不到。按照当时折银,大概1500万两左右。

    此刻三个月就花了过去国库一年的财政收入,简直恐怖,然而此刻却似乎真的只是洒洒水而已,对于整个大明几乎没有任何的影响。

    大明依旧是大明,甚至因为大量的资金撒入,南京,京都竟然开始了繁华了起来。

    毕竟建设学堂,需要劳工吧,学堂需要招收杂役吧,采购需要物资吧,这些逐渐的都流入了民间,让民间的商品经济进一步的繁荣了起来。

    商品经济的发展,同时也开始带动了两京的发展。

    这一点在京都更为的明显。

    毕竟相比于应天的繁华,京都直到永乐迁都而来才有了一定发展。

    可也只是稍微没有那么冷清而已,并不算是繁荣。

    京都所在也很难繁荣起来。

    可伴随着一所所的学堂建立,大量的钱粮撒入,整个京都无疑悄然间发生了改变。

    这一点几乎是肉眼可见的。
    第(2/3)页